您的位置  首页 > 工作动态 > 工作动态 >> 正文
【改革开放看汉阴(一)】百舸争流 奋楫者先
[来源:汉阴新闻网 | 作者: | 日期:2018-12-10 | 浏览 次]

 

——改革开放40年,汉阴在拼搏奋进中取得辉煌成就

 

       编者按:仿佛一夜间,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了山城汉阴。改革开放改变了中国命运,也改变了汉阴的命运。

       务实发展迎巨变。40年来,汉阴县发展条件显著改善,支撑发展的产业体系初步形成。2017年,全县国民生产总值达到95.19亿元,是1978年的244.08倍;财政总收入3.81亿元,是1978年的178.1倍;工业总产值180.1亿元,是1978年的2001.1倍;固定资产投资102.48亿元,是1978年的355.83倍;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.05亿元,是1978年的121.21倍;2017年在全省县域经济排名中,汉阴跃居全省第32位。

      40年栉风沐雨,汉阴让发展的成果惠及了每一位群众。2016年,汉阴提出生态立县、工业强县、科教兴县、农旅富民战略,统筹推进“1533”发展布局,加快循环发展、链式发展、融合发展,汉阴的振兴之路,已日渐清晰,广大群众的美好生活正触手可及。

      不忘初心再向前,汉阴走在发展大道上。

 

 

改革开放40年,

汉阴在拼搏奋进中取得辉煌成就

  改革开放40年来,县委、政府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,牢固树立循环发展、链式发展、融合发展理念,不断深化产业结构调整,促进产业升级,提升发展质量,推动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互促共进、相得益彰。

  工业经济持续扩张。改革开放40年,汉阴工业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艰辛历程。70年代初,县委、政府积极落实中央决策,开展“工业学大庆”运动,大力兴办小农机厂、小水泥厂、小煤窑、小钢铁厂、小水电站。“八五”“九五”期间,大力发展丝绸纺织、食品烟草、医药化工、矿产冶炼和水电能源“五大支柱工业”。 “十五”期间,生态工业迅速崛起,绿色食品、医药化工、建材、矿产、民爆烟花等产业支撑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。“十一五”时期,启动建设月河工业园区,园区规划占地面积1180公顷,全县工业由此进入发展快车道。 “十二五”、 “十三五”期间,提出实施“工业强县”发展战略,以月河工业集中区为核心,重点发展富硒食品、新型建材、医药化工等特色工业,逐步形成产业集群度高、资源充分持续利用、市场竞争力强、品牌特色鲜明的产业体系,月河工业集中区入驻企业达136户,为创建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奠定了良好基础。

  农村经济全面发展。十一届三中全会后,前20年间,是汉阴县农业经济快速发展阶段,农业总产值由1979年3438.58万元增长到2005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73607万元。2005年以后,全县农业进入提质增效阶段,“十一五”期间,把“一村一品”、强村大户、龙头带动、科技支撑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之策,全县农业产业链条基本形成,农业产业规模和效益显著提升。“十二五”以来,把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作为项目集聚和产业集群的载体,全县累计建成现代农业园区60个,建成面积达10.75万亩,汉阴县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命名为“全国食品工业强县”。2017年,全县农业总产值达23.1亿元,实现农业增加值13.66亿元, “南茶北果川道园”的农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。

  第三产业蓬勃发展。改革开放后,坚持“对内搞活,对外开放”方针,以开拓市场、扩大消费为主线,改造提升商贸服务业,大力实施“万村千乡市场工程”,形成以县城为中心、乡镇和村组结合的商品流通网络体系。文化旅游产业快速推进,着力打造春季油菜花、夏季荷花、秋季稻香、冬季养生“四季旅游”品牌,连续13年举办油菜花旅游季活动,有力推动了三次产业深度融合。西北首座开放式移民生态博物馆、“三沈”文化产业园相继建设,文化产业经营单位达百余家,从业人员5000余人,2017年,全县接待游客达310.93万人次,旅游综合收入达15.705亿元。依托兼容并蓄的饮食文化,汉阴被陕西烹饪协会命名为“陕菜之乡”,白火石汆汤、炕炕馍、油炸米饺等小吃入选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,现有1位中华名厨、2个中华民宴、3个中华餐饮名店、4个中国名菜、5个中华名小吃,14种传统菜、10种风味小吃被评为陕西名菜、名小吃。建成仿古一条街、美食一条街、家训文化一条街等特色街区,推动旅游与旅游业融合发展。2017年,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23.05亿元、服务也增加值达26亿元。

  城乡面貌深刻变化。一是县城建设步伐加快。城区面积由建国初的0.8平方公里扩大到7.65平方公里,城镇化率达43%,二是村镇设施不断完善。城关镇、涧池镇跻身全国重点镇,汉阳、漩涡、铁佛寺、双河口4镇6村被确定为全省第一批传统村落,涧池镇枞岭村等5个村被住建部命名为第一批绿色村庄。大力实施以工代赈、生态移民、扶贫搬迁三大工程,加快推进中心村、重点村建设,建成农村新型社区100个,居住人口5万人。全面开展农村污水、垃圾处理等农村环境整治,城乡人居环境显著改善。

 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。一是加快生态工程建设。“十二五”以来,共实施绿化造林26.6万亩,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66.6%;凤凰山森林公园晋升为国家级森林公园。建立河长制监管体系,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,加大汉江、月河过境段采砂治理和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力度,汉江、月河出境水质保持国家Ⅱ类标准。二是坚持保护和开发并举。建成投用日处理生活污水1万吨的污水处理厂和日平均处理85吨的无害化垃圾处理厂,各镇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同步建设,全面配套。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,强化矿山复绿建设,推进土壤污染防治,加强湿地资源保护和修复。“十二五”期间,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90平方公里。三是构建低碳产业体系。聚焦节能降耗减排,禁止、限制重污染产业发展,单位GDP能耗下降3.5%。深入实施“铁腕治霾·保卫蓝天”专项行动,年空气优良天数稳定在309天以上。


中国·汉阴 版权所有:政协汉阴委员会办公室 陕ICP备05010055号
地址:汉阴县城关镇和平街 电话:0915-5212601 投稿邮箱:25178356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