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  首页 > 文史资料 > 史海钩沉 >> 正文
汉阴查氏家族溯源
[来源:本站原创 | 作者:文史研究员 振坤 | 日期:2013-11-05 | 浏览 次]

    二十世纪八、九十年代,我不时有机会外出开会、学习,所到之处,往往都只有我一个人姓查。看见我的名字,多数人都叫我chá老师,我说我姓zhā,zh―a―zhā。他们总觉得怪怪的。又问“你是少数民族?”,我说:“不是,我是汉族。”“你祖籍哪里?”我说:“听老辈人讲,我们是从江南移民来陕西汉阴的,具体地点我也不清楚。”父亲在世时,我也极少问及老祖宗的故事。
    直到2009―2010年,“中华查氏宗亲联谊会”,“中华查氏总谱编纂委员会”、“中华查氏文化教育基金会”的相继成立,查氏宗亲联谊会陕西省的负责人查振道先生联系上我以后,我才得到一些关于查氏老祖宗的资料,初步接触到有关查氏家族渊源文化。
    查姓的“查”读zhā(扎),是中国容易读错的十大姓氏之一。查姓是一个古老的以封邑为姓的姓氏。在宋代《百家姓》中编列为三百九十七位。据中国人口网最新消息,查姓人口现存470万,为中国人口前100位,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万分之三十左右,尤以安徽、江苏多查姓。这两省查姓人口约占全国汉族查姓人口百分之八十五。
    查姓宗族渊源,国史少见。但历朝历代查氏族谱却记得条分缕晰,清清楚楚。查氏《谱前贯系连派世系图》中说:“自后稷以暨,同乃二十五世(后经考证,同乃三十六世)本姓姬,同生延,以邑为氏,故延为一世祖。”《百家姓考略》第35页上载“以长子后稷继黄帝之后,赐姓姬氏。”由此可见,查是源于中华民族公认的始祖,炎黄二帝中的黄帝族系。黄帝是姬姓,查氏的初祖。查氏家乘记载,“一世,延,号东安。本姓姬,周惠王时肇封于查,以邑为姓。”《休宁县前查氏谱序》中说:“查本姓姬,宗室东安公,居于查,因以为氏,隶济阳。”以上记载明白地告诉我们,查姓至高无上的始祖,源出姬姓,是鲁庄公姬同(鲁国第十六任国君)之子姬延,号东安;查姓发祥地是春秋时鲁国,隶济阳的查邑;查姓始受姓时间是东周第五任国王姬阆(周惠王)在位时(公元前676―前652年间);查姓受姓主要原因是延受封为恒系子爵,食采于查邑,以邑为姓。查延为受姓鼻祖。
    综合各种史料可以这样概括:查姓发祥于鲁国(姬姓延公),显赫于晋国(改胥氏),转徙于九江,繁衍于安徽,兴盛于江苏,分支于浙江,播迁于北京、山西、湖北,直到全国各地,乃至海外。
    在汉族的姓氏人口中,查姓不是大姓,但血统纯正高贵,名儒显宦,代不乏人。纵览历史,在三个历史时期,查姓人的业绩尤为彰著,可以说令家史生辉,国史增色,堪称查氏的辉煌时期。
    (1)汉代有查氏两重臣。十二世查何,字文杰。西汉武帝时以春秋及第,任会稽守,旋任西河守,治政廉洁;更兼文韬武略,击败匈奴,“帝闻其贤”,封济阳伯。二十一世查忠,字仲钊。东汉和帝时以明经及第,授翰林院中书,擢尚书仆射,封济阳伯。由于他们的名声显赫,形成了举世闻名的“济阳查”。
    (2)唐代为天下第一姓
    唐有以查师诣为代表的一大批文臣武将为国效力,所以,在唐太宗贞观十二年(公元639年)和唐玄宗开元五年(公元718年)两次封济阳查为天下第一姓,并称国之柱。
    (3)清康熙帝赐联盛赞。明清之际查氏科甲之盛为天下瞩目,特别是浙江海宁、安徽泾县,查姓人更是才倾天下,文魁、武魁如星。清康、雍、乾三朝“一门十进士,叔侄五翰林”,创天下科甲奇迹。康熙大帝赫然为查姓题联:“唐宋以来巨族,江南有数人家。”康熙帝还曾亲笔书写“嘉瑞堂”匾额赐与袁花查氏宗祠,又先后书写“澹远堂”和“敬业堂”匾额分别赐与查升与查慎行。
查姓自春秋时查延受姓肇始,至今二千六七百年历史。从春秋至两汉很长一段历史时期,查姓长期籍居于今山东、山西、河南一带,而且繁衍兴旺,人口众多。自魏晋南北朝至隋唐,查姓人才纷纷南迁至江苏、安徽、江西等地。后来由于战乱、天灾、发配谪迁、避罪外逃、从军、当官、经商等多种原因,查氏子孙已经散居全国,甚至世界各地。最新统计数字显示,安徽为查姓人口第一大省,查姓人口占全国查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七左右。
    据老辈人讲,汉阴查氏的老祖宗是清康熙年间为避祸乱(一说是朝庭组织移民)由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迁移来陕西的。当时老祖宗弟兄众多,到汉阴后就在铁佛寺的红岩沟扎了根。红岩沟在五山环抱之中,沟两边悬崖峭壁高耸入云,森林茂密。沟底溪流奔涌,两崖土地肥沃,是个既偏僻隐蔽又适合农耕居住的好地方。查氏在这里开荒种地,繁衍子孙,这里便有了“查家湾”这个地名。后来,查氏后代有的又迁到铁佛的邵家沟、八庙沟等地依山建屋,临水结村。
    汉阴查氏的四世祖查光基(1801―1872),字兴业,号桂亭,授奉政大夫,赏戴蓝翎补任直隶州知州。自幼聪慧,少年读经,才华横溢,文笔劲健,书法绝妙。清朝曾位居兵部侍郎右副督。同治六年(1867年)他六十大寿时,时任四川省督军的刘蓉,给他送了一张长六尺多宽三尺,上书“五福并臻”四个大字的匾额(现珍藏于汉阴文管所)。据说位于铁佛寺邵家沟富丽堂皇的查家老屋,就是查光基和他的父辈花了近十年时间,于道光二十年(1841年)建成的。
    当年的查家老屋气势恢宏,占地四、五亩之多。北依林木葱郁的翠山,南临流水潺潺的小溪,大门朝向东边,取意紫气东来。整座院落依山而建,丈余高的石坎子整齐而坚固。院落为江南民居风格。青砖黑瓦,粉红色的外墙,远看翘角飞檐,近观雕梁画栋,既古朴典雅又雄浑大方。大门的门框由光滑的大理石构建,门墩、门槛均有精美石雕。大门上方原悬有厚重大匾,已遭破坏,但粉墙上“品重宫墙”四个苍松有力的大字和落款处“道光二十年岁次庚子小阳月旦”仍依稀可见。大门外原有的栓马桩,上马石,已踪迹难觅,但门北侧青条石铺地的马厩尚存。
    查家老屋为多进式结构,构思精巧,内有五个大小不等、形状不同的天井,还有三个庭院。四水归池的天井,一律由青灰色下江石料铺成,有四尺见方的青石板,也有长约六尺,宽约一尺五,厚约五寸的青石条,平整而华丽。听老辈人讲,当年这些石料都是由武汉购进,经水路运往汉阴的。几个庭院,或青砖漫地,或青石条铺地,透水又防滑。因为天井多,庭院宽,所以整院房子采光、通风、排水良好,冬暖夏凉。院内厅堂、房间进深和开间都较大,很敞亮。堂屋大厅有多根直径盈尺的柱头,柱础(磉墩)为圆形或方形雕石。墙基由青砖、条石砌成。听说,办酒席那个大厅一次能开三十席呢!院内门、窗、格扇均有精美木雕,门楼、屋檐、屋脊有古朴砖雕。雕刻的内容或花鸟或禽兽或人物典故,均为吉祥图案,无不栩栩如生,美轮美奂。可惜“文革”时破“四旧”,把这些木雕都当做封建残余,付之一炬。听老辈人讲,当年建屋时除了众多木工、泥工、搬运工外,单是从江南老家请来的高级三雕(木雕、石雕、砖雕)工匠就有十二人之多,整整雕了三年才完工。老屋东面和南面还各有一个江南园林风格的花园,茂林修竹,奇花异石巧置其中,令人陶醉。大门外五棵古桂花树,树冠硕大,树干粗壮,须两人合抱。每年桂花盛开之际,浓郁的花香溢满山谷。可惜,1958年人民公社办食堂,把这些古桂花树全部砍了做烧饭的燃料。
    这么精美的建筑,建成仅一百七十余年,经过兵匪焚烧,子孙分割、改建,自然风蚀,文革破坏,如今已经面目全非,风光不再。幸好残存的大门楼,二十多间破旧房子,几个天井以及院内随处可见的大条石、青石板,还记录着查氏古老的印迹,曾经的辉煌和岁月的沧桑。
    汉阴查氏原有完整的家谱,文革时被查抄焚烧。据老辈人回忆,汉阴查氏的统派字为二十个字:“廉礼光先德,枝长振家声,道恒兴其政,明昌志尚仁”。2012年族弟查振少和查振杰到安徽怀宁寻根问祖,才发现那里的辈派前十个字是“派远光先德,枝长振家声”,与我们这里的派辈只差了前两个字。而且,在那里的家谱上查到了汉阴查氏四世祖查光基前几辈人的名字、出生、去世时间、埋葬地点。他父亲查远照,祖父查派枋,曾祖父查高溢。他祖父辈有四人“葬陕西汉邑红岩沟”。这证明汉阴统派字前两个字“廉礼”是老辈人口传有误,应是“派远”两个字。在查崇兰先生编著的《查氏文稿》一书第212页上记载着,浙江省龙泉市查氏辈派为“永友广本文,学启世必高,派远光先德,枝长振家声,道盛心期正,名昌志尚仁”。后二十个字跟汉阴的辈派相差无几,前十个字中的“高”正好反映了汉阴查氏一世祖“查高溢、查高洋、查高洲,查高润”等人辈分的来历。我估计浙江龙泉查氏老祖宗可能也是从安徽怀宁迁去的。安徽怀宁查氏皆为仪公系文徽公支六十一世立可公之后裔。汉阴查氏从怀宁迁来,自然与他们同宗。
    汉阴查氏大多数男性都是按派行起名的,至今已传到第十代“声”字辈。我的曾祖父是德字辈,叫查德元(1865―1899),是查光基之孙。我的祖父查寿枝(1880―1931),字鹤龄,系“枝”字辈,青年时代投身辛亥革命,后来一向在外为官,听说曾任省上管盐务的官员,当年与赵寿山、陈伯森都是好朋友。他49岁病逝于西安,葬于大雁塔附近。我的叔祖父查玉枝(1889―1952),字少白,解放前不仅是在省内外多次举办个人书画展的著名书画家,金石篆刻家,古筝演奏家,还是一位积极捐资抗日,尽力襄助革命青年,掩护党的地下组织的进步人士。1943年后迁至西安、汉中居住,逝于汉中。他离开汉阴时留给我家一大皮箱书画作品,珍贵线装金石篆刻书籍及古字帖。文革中,我母亲怕红卫兵抄家,用这些书画当柴烧饭,做了三天的燃料,现在想来真令人痛心疾首。
    汉阴查氏目前尚有六七十户,总人口不足300人。解放前大多居住在铁佛山区,绝大多数是农民,生活贫困者居多。解放后,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,查氏后代纷纷走出大山上学、务工,投身于社会主义各项建设事业,一批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,生活也日渐走向富裕。
    (参考资料:《中华查氏总谱》首卷(上下),《查姓文稿》、《婺源查氏》)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013年10月24日
中国·汉阴 版权所有:政协汉阴委员会办公室 陕ICP备05010055号
地址:汉阴县城关镇和平街 电话:0915-5212601 投稿邮箱: